新山是于1855年由天猛公·达因·依布拉欣 (Temenggong Daeng Ibrahim) 与当时一位富裕的华商- 黄亚福一起合作开拓的。那时候的新山被称为丹戎.布蒂里 (Tanjung Puteri),在当时只是一个马来渔村。1866年,天猛公·达因·依布拉欣的王子苏丹阿布峇卡 (Sultan Abu Bakar) 把他位于新加坡直落布兰雅 (Telok Blangah)的政府行政中心从遷至丹戎·布蒂里,同时把它改稱为柔佛峇鲁(Johor Bahru)。
新山的明里南街
早期的港主制度是在1844年由天猛公依布拉欣所颁布的,为了鼓励星洲华人北迁到柔佛开垦。港主也吸引了许多的华人从中国南下到新山来种植黑儿茶和黑胡椒粉。南来的华人在新山落脚后,把新山从一个小小的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商镇。在1870年代,柔佛共开发了二十九条港,十年后又增多一倍,巅峰时期共达138港。成千上万的华族先贤 ,涌向各个港脚 ,挥洒着他们的汗水,把柔佛建设成全马最繁荣的一州。那时候在新山的华人是由五个不同籍贯的华人所组成的,分别是潮州籍(潮帮)、广东籍(广帮)、闽南籍(闽帮)、客家籍(客帮)、与海南籍(琼帮)。当时的新山市被纱玉河 (Sungei Segget) 分成两边,一边由广东人聚居,另一边则由潮州人聚居,其他籍贯的华人则散居在当中。广东人多从事建筑业,黄亚福就是当中的佼佼者。潮州人多从事杂货米粮生意,海南人多开咖啡店。黄亚福也是当时的港主。他利用现今已变成臭河的纱玉河来进行贸易。使寂静无名的新山 (前称旧山) 变成繁忙的对外港口。黄亚福也是建筑承包商,他于当时的苏丹阿布峇卡关系密切,还把其妹妹嫁给苏丹。苏丹阿布峇卡还将建筑大皇宫的工程交给黄亚福。他从中国引进优秀的工匠, 将清真与中国宫廷风格容为一体,是本地不可多得的历史建筑物。这所大皇宫经已改成博物院 (旧为皇宫) 公开给民众参观。大皇宫中尚可看到许多篆刻在墙上的中文诗词和充满中华色彩的建筑特色。
华人为早期的开拓功臣,这可从许多现有建筑物及古庙考查。当中柔佛古庙见证了新山的历史。在90年代,州政府以发展为理由强行征用庙地,新山华社奋不顾身,甚至以身躯捍卫着柔佛古庙,但始 终敌不过州政府的一纸通令下,见证新山百年风霜的古庙围墙被无情的发展洪流推倒了。庆幸保住了柔佛古庙的庙身。但它对当地的华社意义不减。曾经为了保存庙地,当地华社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因为这件事,新山华社更努力的维护着柔佛古庙,不让古庙再被州政府无情的摧毁。